梅长苏传

《那时少年》开始连载~
少年景琰和少年林殊的故事~

《梅长苏传》第十五章评论

枕霞旧友的小屋:

这个故事和前几章相比也许不那么吸引人了,可能读者看的也不太过瘾,主要很难找到可以跟长苏匹敌的boss来跟他智斗了(夏江都斗赢了啊)。王家盗宝案其实有诸多巧合,比如如果王家报了官、如果贼人偷玉后不再出现、如果梁帝的生日在破案之前就到了......那太子誉王将大规模开撕,王家全家和尹大人父子都没有活路,琅琊阁的名声也完了,不得不说长苏和蔺晨挺幸运的。案情本身不复杂,破案的难处是线索太少,查了一条断一条,但他们还是慢慢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真相。


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,长苏和蔺晨惩罚过很多贪官污吏,但是,他们并没仔细思考他们为何成为贪官。按我个人的理解,官场的黑暗当然不是他们堕落的理由,能否保持本心才是关键。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,他们是否堕落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和制度。


尹大人的心性高于普通大众,但也并非圣贤。之前我和海棠花儿讨论时,我只想了盗宝案很模糊故事框架,大部分细节都是她填充进去的,这个人物的塑造主要归功于她。尹大人和沈追、蔡荃都是好人,也都是心系百姓的好官,但他们有很多不同,主要与他们的出身、所处环境和眼界有关。沈追对国事朝局很有远见卓识,也有一种良好贵族子弟的高洁和傲气,不屑于向太子誉王这样的人低头;来自草根阶层的蔡荃则更古板、耿介,他身上更多的则是掌管刑狱之人对真相的追求,对律法的执着,以及对“人命关天”底线的坚守,也更富有理想主义色彩。相比蔡荃,沈追有更多的政治智慧,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。


而尹大人已经为官半生,在污浊的官场中能够一直洁身自好,又很有作为,的确非常难得。如长苏所言,他的眼睛始终是向下的,他的工作不是像沈、蔡那样贬时弊、斗贪官,而是在更具体的事务中为普通老百姓解决问题。但是当触及到他的至亲,他要么遵守潜规则,要么暂时让儿子放弃前程,最终还是妥协了,做出了许多普通人都会做出的选择。这的确和他个人心志有关,也和他所处的阶层有关。我想如果沈、蔡在他的位置,应该不会这么做。(蔡大人可能还会处理越王爷侵地事件——不过这时候如果朝中无人,也是没用。)因为他们身在中枢,眼界更开阔,对政局的变化更敏感,也更了解誉王,另外他们做官时间都不长,还没完全心灰意冷。但我想尹大人也许已经心灰意冷(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),强权政治已经连选拔下一代的机制都腐蚀掉了,真正有才能的年轻人得不到出路,逼得他去行贿......他又不知道长苏在谋划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,他能看到未来吗?


也许行贿一事会成为尹大人黑化之路的开端,也许不会,因为蔺晨的揭露会让他心中警醒;也许尹大人的儿子将被迫成为誉王的党羽,也许不会,希望他能保持本心......


也许经过这件事,对那些宦海沉浮中的官员,长苏会更理解他们,理解人性。在更好的环境下,会有更多的人走上正途。所以对那些从党争噩梦中醒来的人,他和景琰并没有追究,而是给了他们机会。


最后我提两个bug和一个问题,主要是和文中的设定有关。

1.官员俸禄太少


在发这一章的过程中海棠花儿曾转载过一篇《唐朝官员的俸禄、工资收入表》(原网址:https://xh.5156edu.com/page/z1723m3090j19952.html),得出的结论是大唐贞观年间官员一年的俸禄也就几十两白银,并以此为根据,设定了尹大人的经济状况。这样的考证当然很好,事实上她还考证了古人长途交通的时间(https://yangcaoweilancao.lofter.com/post/1d6a5d8d_10abf8e1),未央宫遗址(写他们第一次去未央宫的那一节我比较喜欢,挺有长安的古韵的),以及麒麟阁的典故。但是,实际上宋朝、还有明清时期一年国库的收入也就几千万,最多几亿两白银。唐朝我没有查清,但大致多不过这个数目吧。而游戏之前的情节里,蔺晨和长苏这样随便就能拿出几千万,集体讨伐易子岳时,富豪们的捐款就达到国库一年的收入了,连江左盟普通民众一月工钱就能发十两银子(记不清 大致是这个数),一年收入堪比一品大员......我只能说,怪不得大梁的老百姓过的这么苦,钱都到了资本家手里啊……


这让我感觉游戏中的架空世界贫富差距太大,无法直视了。


2.尹公子官阶太大


先用我们熟悉的苏东坡举个例子。他会试得了第二(实际上的第一),礼部考试第一,几年后制科考试又第一。制科考试后,宋仁宗曾对皇后说,他为子孙选了两个宰相。苏轼这么受皇帝赏识,得到的第一个官职是大理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,大致意思是挂着京官的名,做凤翔知府的秘书。多大?网上有人说正八品。苏轼做过杭州通判、密州知州等地方官,搜了一下大致是从六品、从五品。杭州知州可能官阶更高,没查到。他一生最高官位是翰林学士、知制诰兼侍读——宋哲宗小皇帝的秘书和老师,正三品。他弟弟苏辙,曾官至门下侍郎,相当于副宰相,正二品。当时的六部尚书为从二品。


再看唐代,引用前述《唐朝官员的俸禄、工资收入表》中的官职表,在中央机构里,中书令、六部尚书,正三品。地方上的一把手有京兆尹、上州刺史(从三品),中州刺史(正四品上)、下州刺史(正四品下)。属官如上、中、下州的长史和司马,自从五品上到从六品下不等。


琅琊榜里的官制是混乱的,但主要还是借鉴三省六部制,提到过六部尚书是二品大员。我们不妨以唐宋的官职借鉴。


所以尹公子一开始就当三品大员,级别和京兆尹或者翰林学士相当,这些都是常人一辈子也混不上的官职,绝对是要逆天的节奏啊!!!而且,科举制中的新科进士们大多从基层干起,他们毕竟没有执政经验。有的入翰林院做修撰,似乎五、六品(琅琊榜里有翰林院?),或去地方上任,做一把手的助手,如宋代的判官、推官、军事、监事,或者做低一级的一把手如县丞,六到九品不等。中正定品和科举有很大的不同,我不了解,只是看到定下来的“中正品”,和授予官位的“官品”,不是同一回事。苏轼受到重用时也就正三品啊!!大致参考唐宋时期和琅琊榜中的官职,我觉得给官场的新人授正六品的官职就已经非常好了。


3.关于侵地的疑问


我一直不懂,如果庆国公的封地在滨州,那他是否相当于拥有了这片土地的所有权?朝廷收不收他的税?(我猜朝廷不收税,不然怎么算封地......)而封地里耕种的老百姓是否都相当于他的佃户,他是按照自己定的租税还是朝廷统一的税率来收税呢?他是否需要定期向皇帝纳贡?


另外,如果庆国公或者本章的越王已经拥有了封地,那兼并的应该就不是自己封地里的土地吧,也许是封地附近的土地,他们通过不断侵吞农户们的土地,把自己的封地扩大化?扩大的土地又不用向朝廷交税,所以财富越来越多......


总之我没理解庆国公兼并土地到底是怎么回事,有了解相关资料的朋友可以分享。

----

期待下一章的故事!万里长征只差一步了,可别放弃呀!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1、非常赞同关于沈追、蔡荃的看法。


2、关于尹大人,我并不觉得行贿一事是黑化,只是在儿子的前途一事上,他选择了向现实低头,随波逐流。


3、通过一章的故事,长苏确实会更加理解官员们的处境,理解他曾经的亲人(越王等贵族)。


关于文中的bug:


1、官员俸禄太少


关于官员的俸禄问题,我想俸银只是他们收入的一小部分,他们更多的收入来源于其他,比如:禄米(三品官员400石,1石=120斤),职田(三品官员就职田9顷,这是什么概念啊!900亩啊!!),杂役,每日发常食料九盘、冬至各赐绢5匹、金银器、杂彩不等,依据品级国家配发至少五种不同场合的服装(包括全套衣帽鞋带配饰)……(参见链接中文章)


也就是说,他们的银子是纯收入,平常的衣食住行用,国家全包了,这些全是钱啊。而且所发放的粮食、与田里产的粮食换成钱可是个不小的数字。)

而江左盟的弟兄的10两是全部收入,相比较而言,可比官员少多了。


关于富豪的财产。琅琊富豪榜是世界(书中的世界)富豪榜,都是富可敌国的。和珅被抄家时,他的财产是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。所以那些富豪们的钱肯定是高于国库的。古代的贫富差距比现代大多了,现代的世界首富的财富,普通人根本不可想象,再想想春秋战国时代公子们养士,现在的世界首富也不见得养得起那么多士!


2、尹公子官阶


我感觉中正定品中的“品”并不是官员的“品级”,而是“品性”之类的,就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,上品的可以当官,下品的根本不可能走上官场。如果定的是“品级”,那难道说中正官有权任命官员?难道中正官能任命一品大员?这不可能呀。。难道参加中正定品的人都能当官?也不可能呀。。


官员肯定是由皇上来任命的,中正定品定出来的只是一个参考,就是把有才能的选择出来,给皇上任命官员做参考,要不然皇帝去哪里找那么多有才能的任命官员?

就像后来的科举,状元也不是一个官职,得了第一还是要等着皇帝任命。


(上图来自百度百科“九品中正制”)


给尹公子定三品,就是将来肯定能走上仕途。

长苏说最高定到四品,就是说,如果送点礼的话,能到四品,如果只是有所表示,走了关系,能到五品,如果啥也不做,那肯定就六品以下了。尹大人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就去走关系,送点小礼,希望儿子能定到五品,这样就能走上仕途了。没想到送的礼物誉王太喜欢,一下子给定到了三品。


3、侵地的疑问


这个我也还没搞明白。。。


万里长征走了12分之11了。。。

评论(28)

热度(10)